重症患者再喂养综合征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愈 http://m.39.net/pf/a_7086985.html

译者简介

姚芳

医院

火凤凰翻译组成员

年4月加入FPTG

原标题:

Refeedingsyndrome:relevanceforthecriticallyillpatient

急诊医学资讯火凤凰翻译组出品

摘要

目的:提供关于重症患者再喂养综合征(RFS)的最新发现和日常实践建议概述。

结果:最近文献显示,RFS在危重症通气患者中很常见。在喂养开始后72h内,磷水平从正常水平显著下降(0.16mmol/L),低热量或限制热量摄入至少持续48h,患者可从中受益,其长期病死率降低。

结论:RFS是饥饿一段时间后开始喂养所诱发的可潜在危及生命的一种疾病。尽管缺乏统一的定义,但大多数定义包括复杂的实验室指标(如:低磷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或临床症状(包括心脏衰竭和呼吸衰竭)。最近的研究表明,低热量摄入可使危重RFS患者的病死率低于完全营养支持的RFS患者。因此,RFS诊断后应考虑监测RFS标志物(特别是血清磷)和热量限制。此外,硫胺素和电解质补充的标准疗法是必不可少的。

引言

再喂养综合征(RFS)与剥夺热量摄入后急性或慢性重新口服或肠内/肠外营养有关[1,2,3]。Burgers在年首次在释放的囚犯中描述该疾病,这些囚犯经过一段时间饥饿重新摄食。这些士兵被劝告进行保守的热量摄入,以防止胃肠、肺或心脏并发症,如腹胀、腹泻、呼吸困难和肺水肿、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4,5,6]。尽管他们进行适当的营养摄入,但仍观察到约20%的病死率[4,5]。

尽管70多年前首次描述了RFS,但RFS及其在危重疾病中的相关性仍不清楚。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统一的RFS定义。但是,无论使用何种定义,RFS与显著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因此与日常临床实践高度相关[7,8]。这篇综述旨在总结目前关于RFS的认知,重点介绍最新的观点。

定义

RFS的标准定义以低磷血症为标志,并结合低浓度的血清镁和血清钾。如果不处理,这可能导致胃肠道、肺部或心脏并发症。其他症状可能包括钠和液体失衡,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及包括胰岛素抵抗在内的蛋白质、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的变化[1]。缺乏一个RFS明确分界点的常规定义,针对RFS的全面研究令人困惑。此外,关于危重病人的具体数据很少。在最近一项系统评价中[6],45项研究中只有38项研究报道了RFS的定义,但都是非常不同的。一些定义仅基于具有不同临界值的电解质紊乱,而其他研究也包括临床症状。最常用的定义是基于低磷血症的,临界值范围从0.32到1mmol/L,和/或从基线下降超过30%或下降超过0.16mmol/L[6]。

流行病学

由于RFS定义不同,在危重症和非危重症(即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RFS的实际发病率仍未知。在Friedli等人进行的系统评价中,32项研究中有11项报道RFS发生率为0%[6]。这可能是由于使用狭义的RFS造成的。此外,研究是在不同患者组群之间进行。其他使用广义的RFS的研究报道RFS发病率高达80%,主要发生在开始营养支持72h内。在Rio等人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所谓的三方面标准设计被用来明确RFS的诊断。这些标准包括电解质平衡失调、急性外周性水肿或循环系统液体超负荷以及器官功能紊乱。根据这些标准,RFS报道的发生率仅为2%(n=3)[8,9]。

危重患者中,RFS最常见的定义为是再喂养72h内出现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磷血症),不归因于其他原因。据报道,危重患者再喂养低磷血症的发生率为34-52%[10,11-13]。

患者预后

Friedli等人注意到只有11项研究报道了RFS患者与非RFS患者的预后。尽管缺乏方法学质量,有4项研究报道了RFS患者住院时间更长,5项研究报道RFS患者的病死率更高[6]。

最近,Matthews等人[9]研究了RFS作为死亡原因的患病率。他们对年至医院(澳大利亚)去世的病人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这些病人并非专门在ICU中接受治疗。在这18年中,约有26万名患者死亡,然而,只有5名患者在其官方死亡证明书上提到了RFS作为死亡的潜在原因。除了一名被评估为在入院时处于RFS风险之中,在这些患者中,没有一例RFS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0%)[9]。

然而,当专注于危重患者时,Olthof等人[10]在综合医疗外科ICU中机械通气(7天)患者进行一项回顾性研究。共有名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人(36.8%)发展为RFS。两组之间的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关于长期预后,6个月病死率没有差异(RFS为33.9%,非RFS为31.5%,P=0.65)[10]。这与Coskun等人发表的结果相反[11]。Coskun等人报道了RFS患者与非RFS患者住院时间长短(P=0.)和病死率(P=0.)有显着差异,均支持非RFS的患者。但是,这可能是由于低磷血症的临界值不同,以及Coskun等人研究包含许多有合并症(70%)和恶性疾病(20%)的患者。另一方面,神经性厌食症和其他严重营养不良状态的患者病死率为10-29%,尽管可以质疑这些死亡是否主要归因RFS[14,15]。

虽然RFS是否与病死率直接相关是有争议的,但有证据表明,正如后面将要描述的,适当的治疗将最终导致更好的总体生存率(OS)。因此,这与能否适当地识别处于危险中的患者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学

迄今为止,RFS的病理生理学尚未完全清楚。再喂养后的代谢紊乱包括激素和电解质紊乱。

饥饿期间的代谢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能量主要由来自碳水化合物分解的葡萄糖提供。每天至少需要-克葡萄糖才能达到最佳的脑功能状态并防止蛋白质分解[3]。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过量可以储存为脂肪。

在短时间禁食期间(高达24小时),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分解来提供葡萄糖。在长时间禁食期间,储存的糖原耗尽后,新陈代谢转变为利用脂肪和蛋白质。葡萄糖是由氨基酸、脂肪酸、乳酸和丙酮酸降解后通过糖异生产生的[3,16]。当禁食期延长时,代谢率下降20-25%[1,3]。伴随而来的是,细胞内电解质和维生素被耗尽[3,6,7]。

再喂养后代谢改变及临床症状

当重新开始喂养时,无论是口服还是肠内/肠外营养,新陈代谢都会从蛋白质和脂肪代谢转向碳水化合物的分解[1,2,3]。这引起胰岛素分泌显著增加,导致细胞内葡萄糖摄取增加,但也导致电解质如磷酸盐、钾和镁的增加。这种转变以及储存的电解质已经耗尽,可能会导致危险的低电解质浓度[3]。同时观察到胰岛素抵抗,以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血糖为特征,导致钠和水潴留增加,最有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对肾小管的抗利尿作用[3]。这可能导致细胞外容量扩张,引起周围性水肿,并且如果足够严重,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1,6]。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电解质跨细胞转移和再分布可能导致心脏(心律失常)、神经肌肉(肌肉无力、痉挛、横纹肌溶解)和造血功能(贫血、氧供减少)损害,最终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死亡[6,10,16]。RFS的许多临床体征和症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无法区分,使诊断复杂化[7]。

营养支持相关RFS的预后

在最近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Olthof等人[10]描述低热量摄入对重症机械通气再喂养低磷血症患者预后的影响。他们观察到RFS和非RFS患者组之间在临床结果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在RFS人群中,观察到低热量摄入(目标值的50%)组与高热量摄入组相比,6个月的病死率降低(调整后的危险比0.39,95%置信区间0.16-0.95%,P=0.)。入住ICU后第天,在RFS期间低热量摄入与OS增加相关联。

这与Doig等人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的结果一致,该试验比较了机械通气的重症RFS(再喂养低磷血症)患者标准热量摄入量和限制热量摄入量(kcal/天)。他们观察到全热量策略患者住院后60天和90天病死率更高[17]。

在Olthof等人[10]和Doig等人[17]的研究中,在电解质异常和RFS诊断的早期阶段,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不能将低热量摄入或限制热量摄入的RFS患者与完全营养支持的患者区分开。然而,诊断后2周病死率出现差别,这表明不是急性电解质异常发挥重要作用,而是RFS的代谢紊乱后果更为重要。这些观察的确切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电解质改变

磷对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至关重要。此外,它是几种细胞内代谢过程的基本矿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和能量(ATP)储存,以及酶和第二信使的活化[1,6]。低磷血症与葡萄糖耐量降低和胰岛素抵抗有关[16]。此外,磷调节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低磷血症引起2,3-二磷酸甘油降低,导致氧向外周组织释放受损[3]。

钾对维持电化学膜电位至关重要。当发生紊乱时,这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并最终导致心脏骤停[1,6]。

就像磷一样,镁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降低有关[16]。此外,镁对于核糖体、DNA和RNA的结构完整性是必需的,并且在大多数酶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辅助因子作用,包括ATP的产生。此外,镁对于维持电机械膜电位是必不可少的。当镁耗竭时,可能导致心脏和神经肌肉功能障碍[1,6,16]。

维生素缺乏

所有维生素在饥饿期间可能会消耗殆尽,但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1)一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维生素,会因为RFS而变得不足。硫胺素是在葡萄糖代谢中三种酶必需的辅酶。当硫胺素不足时,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是不可能的,导致乳酸产生过量和乳酸酸中毒。它们在预防Wernicke脑病或Korsak-off综合征方面也很重要[1,3]。在饥饿后重新进食给予碳水化合物期间,硫胺素需求可能增加,并且硫胺素缺乏可能变得临床相关。

危险因素

NICE指南中已经描述了RFS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低BMI、和/或过去6个月内无意失重、食物摄入量不足超过5天、营养支持前电解质(磷、钾、镁)低水平、吸收能力差、分解代谢和慢性酒精中毒[18]。这些指南中未提及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0岁),低白蛋白或前白蛋白、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过量进食、营养支持前给予静脉输注葡萄糖,营养风险筛查至少3分以上[6,8,19]。Rio等人报道这些危险因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59%以上。只有低于基线的血清镁水平能独立预测RFS(P=0.)。其他独立危险因素并不显著[8]。在日常实践中,根据这些标准可能很难确定危重病人,因为RFS和非RFS病人之间的电解质差异很小[10,20]。值得注意的是,在Rio等人进行的这项研究中,位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只有3位(2.3%)被诊断患有RFS。

利用基于危险评分系统的常规预防策略,如电解质和硫胺素补充,以及低热量的再喂养计划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延迟,直到对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足够的营养支持[8,9]。因此,重要的是要知道危重病人是否应该接受热量限制治疗。

鉴别诊断、诊断及治疗

在Doig等人[17]和Olthof等人[10]的研究中,再喂养低磷血症被用于识别RFS患者。在这两项研究中,大多数患者还有其他诊断RFS标准,如低镁血症和低钾血症。在Olthof研究中,RFS患者需要更多的磷、钾和胰岛素补充,这表明再喂养低磷血症可识别出RFS症状和体征更多的患者。此外,在Doig和Olthof研究中:患者的预后受低热量摄取或限制热量摄取的影响。正如在Olthof研究中,没有表明在入住ICU的患者中,临床危险因素能够准确鉴别RFS患者,磷监测似乎是将RFS患者与非RFS患者区分开的唯一方法[10](Table1)。

由于常见的危险因素无法确定RFS患者,因此建议每日至少进行一次磷和其他电解质监测,特别是在开始营养支持后的前72h[1,9,10](Table1)。

RFS的标准治疗包括电解质补充、高血糖时的胰岛素治疗、必要时的容量纠正和维生素补充,特别是维生素B1(Table2)。

基于Doig等人[17]和Olthof等人[10]最近的观察研究,建议限制性热量摄入kcal/24h持续48h。在总热量中包含额外的热量摄入(非营养热量)是至关重要的(如丙泊酚输注和从肾脏替代疗法给予的柠檬酸盐),如在个体患者中那样,这些非营养性热量可能甚至比热量限制的临界值更高[21]。

由于葡萄糖摄入后胰岛素分泌是RFS的主要诱因,限制性营养摄入应伴随适当葡萄糖控制以预防高血糖和低血糖[3]。

结论

RFS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由饥饿一段时间后开始摄食引起的代谢、内分泌及电解质紊乱所致。尽管缺乏统一的定义,但对危重病患者而言,开始营养支持至少72小时后磷的监测似乎是确定RFS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再喂养低磷血症能够更好地识别此类患者。如果需要的话,立即补充电解质、维生素B1并且保证胰岛素量。但是,在危重疾病期间,也可以建议几天的热量限制,因为该营养策略已被证明与长期预后改善有关。此外,热量限制期可逐步进入目标营养摄入期(完,参考文献略)。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PDF版原作

急诊医学资讯火凤凰翻译组欢迎全国各地急诊危重症相关人员加入学习深造!

联系人:李瑞杰,FPTG组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bdnpm.com/gnxzys/16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66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