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患者碱化尿液治疗全攻略

痛风发病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那么降低尿酸就可以减少或终止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

降低尿酸的方法分为减少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在促进尿酸排泄方面,尿液PH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因为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与尿PH值密切相关。适度增加尿液的PH值,既可以防治尿酸在尿液中结晶出现尿酸肾病,又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

碱化尿液,可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有利于促进尿酸排泄,是预防痛风发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而且也可防止尿酸盐沉积肾,损害肾。

使用尿碱化剂的指征包括:

①有酸性尿,晨尿PH值<6.0。

②每日尿中尿酸排泄量达毫克以上者。

③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时。

④有泌尿系结石或既往有泌尿系结石者。

⑤痛风性肾病患者。

需保持任意时间尿PH值在6.1~7.0,因尿PH>7虽然增加尿尿酸溶解,但却增加了钙盐结石的发生率,因此推荐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晨尿的PH为6.2-6.9。

碱化尿液的药物

枸橼酸盐

枸橼酸盐适用于尿酸性肾结石、草酸钙结石及低枸橼酸尿患者。枸橼酸盐种类包括枸橼酸氢钾钠、枸橼酸钾、枸橼酸钠和枸橼酸钾镁等制剂。其中枸橼酸钾是目前治疗尿路结石最常用的碱剂。口服枸橼酸钾主要在肝脏代谢为钾和碳酸氢盐,生成的碱负荷减少了肾近端小管枸橼酸的重吸收和代谢,从而增加了尿枸橼酸的排泄和pH升高。枸橼酸钾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尿液中枸橼酸根离子与草酸根离子竞争性结合钙离子,降低尿中钙离子浓度和草酸钙饱和度,从而抑制了草酸钙结晶的形成;(2)碱化尿液,增加尿酸的溶解度,防止尿酸结石形成;(3)抑制草酸钙自发成核从而阻止草酸钙晶体形成;(4)增强尿路结石抑制因子的活性,如提高Tamm-Horsfall蛋白的表达等级,增强其抑制晶体作用。

枸橼酸钾比枸橼酸钠更受青睐,枸橼酸钠会诱发钙肾结石并发症,其原因可能是在强碱治疗过程中,钠摄入量过高导致尿酸钠过饱和,从而促进尿酸盐和草酸钙结晶形成。此外,枸橼酸钾被证明可以降低冲击波碎石后的结石复发率,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评估了枸橼酸钾降低冲击波碎石术后12个月结石复发率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枸橼酸钾组结石复发率明显降低(RR=0.21,95%CI0.13~0.31)。

目前更多研究倾向于降尿酸药物与排石药物联合应用,Saito等研究别嘌呤醇联合枸橼酸钾应用于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与单药作用相比,联合用药更加显著地增加了肌酐清除率,改善了肾功能。另有研究证实非布司他联合枸橼酸钾缓释片能有效降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抑制肾结石形成,且不影响患者肝肾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枸橼酸钾使用剂量一般根据尿pH值决定,起始用量为2.5~5g/d,疗程2~3个月。服药后监测24h尿pH值作为尿液碱化疗效的判断指标。

然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也使枸橼酸盐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弊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腹痛和腹泻,建议定期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枸橼酸钾引起高钾性心律失常的事件已被报道,尤其是在肾功能受损的老年患者中,摄入枸橼酸钾后高钾血症的风险增加,容易发生致死性高钾性心律失常。然而,这些患者至今缺乏明确的安全剂量使用标准。此外,当枸橼酸钾与药物如保钾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联用时也会引起高钾血症,因此,在处方枸橼酸钾后监测血钾水平和肾功能是必要的。枸橼酸钾禁用于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衰竭、严重酸碱平衡失调及肝功能不全患者。

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适用于不能耐受枸橼酸钾的患者或肾功能不全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在正常饮食下,机体为了维持酸碱平衡,肾脏排出等量的酸并重新吸收被过滤的碳酸氢盐。因此,碳酸氢盐的摄入增加了生物的缓冲能力,并具有很强的碱化作用。其价格便宜,耐受性好,剂量0.5~1.0g,口服,tid。晨尿酸性时,晚上加服乙酰唑胺mg,可增加尿酸溶解度,避免结石形成。

由于碳酸氢钠口服产气明显,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该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胀气、胃肠道不适。此外,由于钠负荷促使尿钙排泄,增加了钙肾结石形成的风险,同时也增加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和高血压失控的风险。血中碳酸氢根浓度26mmol/L时将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血碳酸氢根浓度22mmol/L则增加肾脏疾病的风险,因此,指南建议,在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过程中,血中碳酸氢根浓度应该维持在22~26mmol/L。

乙酰唑胺

乙酰唑胺适用于胱氨酸结石和尿酸性结石患者。作为一种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被用作增加尿酸碱度的辅助药物。使用剂量为每天~mg,血浆半衰期为4~8h。乙酰唑胺在6~12h内可迅速被吸收并随尿液排泄,它作用于近端肾小管,通过阻断碳酸氢盐的重吸收和抑制氢离子的排泄来碱化尿液。对于无法达到预期尿液pH值或需要大剂量碱剂而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乙酰唑胺是不错的选择。Sterrett等研究发现,对于已经服用枸橼酸钾但pH值无法达到6.5的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患者,添加乙酰唑胺可以有效地将尿液pH值提高到6.5。

然而乙酰唑胺仍有一些弊端,它减少了尿枸橼酸盐排泄并促进尿钙排泄,增加了磷酸钙结石形成的风险。此外,乙酰唑胺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导致骨密度和矿物质的净损失以及低钾血症的发生。使用乙酰唑胺碱化尿液的临床证据有限,因此,频繁的临床检测和实验室随访是重要的。

氨丁三醇

体外实验表明,氨丁三醇对尿酸的溶解性强于碳酸氢钠,且量效关系无明显的下降现象。成人每天使用的剂量为1~7g。氨丁三醇由肾脏排出,在体内甚至尿液中的浓度均较碳酸氢盐容易控制。此外,氨丁三醇不含钠,对心血管的负担较小。

但是氨丁三醇碱性较强,只能静脉注射用药,而且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因此,临床上直接使用氨丁三醇碱化尿液的可行性较小。

碱化尿液的最佳时机

尿液碱化最合适的时机和碱性盐的剂量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餐后尿液pH的增加可防止尿酸结石的形成,但在痛风者中餐后的碱性潮汐可能消失。24h尿液监测中,尿酸排泄的昼夜节律致夜间和清晨的尿液pH过低,易形成尿酸结石。标准剂量的枸橼酸钾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增加夜间的碱剂量,可改善清晨的酸性尿。

此外,指南指出,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物时需同时使用枸橼酸钾以碱化尿液。每日单剂量(一个脉冲30~75mEq)或每隔一天使pH值达到6.5,足以防止尿酸结石形成。

目前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都通过收集24h的尿液来评估尿酸性结石的风险和治疗反应的充分性。因细菌的生长和尿素分解产生的氨,在储存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尿液很容易碱化。在排尿后进行定期的测量似乎是可行的,但没有证据表明1天或1周的次数。

最近有研究表明,尿pH值的峰值出现在服用碱化药物后2~4h,故测定24h尿平均pH值或服药后2~4h间尿液pH值能更好地反映碱化尿液的治疗效果,避免碱化尿液过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dnpm.com/gnxzys/16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6697号-2